专注自动化生产线设备
“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专家

中国智能制造集聚在“四大区域” 长三角哪几个城市构成强劲“三角区”?

时间 :2024-01-18 作者 : 来源: 浏览 :9654 分类 :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2万亿元,同比增长6.9%,是自2011年经济下行以来的首次回升。这一速度,符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本特征。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工业化中后期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

    201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82万亿元,同比增长6.9%,是自2011年经济下行以来的首次回升。这一速度,符合“新常态”下我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基本特征。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仍然面临经济增速换挡、发展方式转变的新形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工业化中后期向以服务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转变的关键阶段。“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服务型制造业加速转型,为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营造良好氛围。

    那么,当前我国智能制造发展的现状如何?未来趋势体现在哪些方面?日前,在上海松江举行的“2018年智造中国峰会”上,赛迪顾问智能制造产业研究中心发布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东强西弱”格局

    2017年9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示了2017年中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从入选企业数量分布来看,前三位以东部沿海省份居多,中西部地区则分布较散,以入选企业5家以下的省份居多,而贵州、西藏、云南、宁夏、内蒙古等4省(自治区)工业实力相对较弱,并没有企业入选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智能制造示范企业主要集中在北京、山东等为核心的环渤海地区,以上海、江苏、浙江等为核心的长三角地区,以广东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以四川、河南、安徽为核心的中西部地区,初步形成了“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不过,中国智能制造总体呈现“东强西弱”发展态势。以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等为代表的东部沿海城市,经济实力雄厚、科技资源丰富,智能制造发展相对较快,大型制造企业已基本实现从机械化向自动化的转型,在推动企业从数字化向软件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而以四川、陕西、甘肃等为代表的中西地区工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制造企业普遍处于从机械化向自动化升级的阶段,智能制造发展及普及水平低于东部沿海地区。

    “四大区域”特点

    仔细分析,中国智能制造集聚发展的“四大区域”,都具有各自特点和竞争力。

    环渤海地区:“一核两翼”发展格局。

    环渤海地区包括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北京以及天津等省市,是我国高校、科研院所高度集中区域,拥有清华、北大、北理工、北航、山东大学、中科院自动化所、北航机器人研究所等,人才储备雄厚,科研实力突出。从产业结构来看,环渤海主要以京津冀地区为核心地区,大力发展现代化服务及高新技术产业,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两翼,依托地区资源与人力优势发展制造业,形成了“核心区域”与“两翼”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

    这一地区的智能制造发展,目前呈现“两极分化”趋势。北京是环渤海地区人才、科技、资本等各类生产要素集聚地区,在工业互联网及智能制造服务等软件领域优势突出,但尚未充分带动周边地区智能制造整体水平的提升,其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制造业正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加速转型,第二产业加速向周边地区转移,制造业生产环节“空心化”发展趋势尤为显著,而河北、山东、辽东等周边省份则积极承接北京优质企业转移,智能制造装备产业规模持续扩大。但由于北京产业转移仅仅局限于智能制造装备生产环节,智能制造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环节仍集聚在北京,因此对周边地区工业设计、工业软件、数据平台等智能制造发展关键领域的带动提升作用尚不明显。同时,与北京相比,河北、山东、辽宁等省份在人才吸引方面并不具备优势,人才、资本、科技等资源向北京地区单向流动,不利于环渤海地区智能制造协同创新发展。

    长三角地区:以“两省一市”为核心,硬件制造实力较强。

    长三角地区以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这两省一市为核心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之一。在我国“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动下,长三角加快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智能制造,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齐头并进,引领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有望发展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长三角地区“智造”业特色主要体现在硬件制造环节,以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城市为核心,发挥各自产业优势,培育了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其发展特点为“多点开花”、“各具特色”。总体来看,长三角地区智能制造主要集中在以南京、上海、宁波三市组成的“三角区域”,苏州、无锡、常州、杭州等智能制造发展较好城市均在区域覆盖范围。从发展水平来看,各地区发展虽存在差距,但整体“智造”业内发展水平相对平衡,形成“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发展格局。

    比如上海,集聚了众多国内外智能制造领域龙头企业,在关键零部件、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等方面均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并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机器人产业基地。南京则凭借区位优势及雄厚的工业基础,吸引并培训了一批装备制造企业,行成了以轨道交通、汽车零部件、新型电力装备为特色的高端装备集群。

    珠三角地区:“内外压力”倒逼制造业向“智造转型”。

    该地区以广州、深圳两市为核心向周边辐射,快速带动佛山、中山、东莞等地区制造业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的产业的产业格局,并发展成为“中国制造”的主阵地,在全球的影响力得到逐步提升,其中东莞更具有“世界工厂”之称。

    近年来,随着全国经济持续下滑,国内经济随之步行“新常态”,以发展外向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珠三角,制造业正面临着内外压力“双向挤压”的严峻挑战。首先,外部经济疲软导致外需萎缩,产品出口压力较大。同时,巴西、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依托人力成本廉价的优势,加速中低端制造业向当地转移,珠三角制造业传统优势正在逐步弱化。其次,国内人力成本上升不断压缩企业利润空间,致使企业经营压力不断增大。内外压力的“双向挤压”,将倒逼珠三角制造业加快“机器换人”,与互联网、大数据等深度融合,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智造”转型。

    这一地区的发展特点,是以行业应用驱动智能制造发展。目前,广州、佛山、中山等相继******政策,推动“机器换人”,形成了符合各自产业特色的智能制造应用示范,助力珠三角发展成为中国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引领者和“发动机”。同时,加快先进制造业布局,构建智能制造装备高地。长期以来,轻工业及消费品制造是珠三角地区制造业的主要特色,随着地区的转型升级,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正在异军突起,驱动专业结构由轻向重。其中,广州重点围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核心区建设,重点发展智能制造基础部件及工业机器人及、;深州则围绕对外合作与创新,重点打造机器人、可穿戴设备产业制造基地、国际合作基地及创新服务基地……

    中西部地区:发展起步较晚,政策环境加速“智造”业集聚。

    这一地区以四川、陕西、湖北等省份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在技术密集的“智造”业发展方面明显落后于东部地区,制造业尚处于自动化阶段,无论是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还是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均低于国家水平。为全面促进“智造”水平提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中西部地区抓紧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战略机遇,该地区通过大力引进“智造”领域龙头企业、加速培育本土等“引培并重”措施,逐步打造技术进步的智能制造产业链条。

    这一地区以先进激光产业为智能制造发展的“新亮点”。中西部地区重点依托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电学院、中科院西安光机所、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优势,发展出了技术领先、特色突出的先进激光产业,今后将进一步促进中西部地区“智造”水平的整体提升。

    针对共同难题,各区域如何突破?

    从“四大区域”智能制造发展现状来看,目前存在不少共同难题。

    一是关键技术研发不足。目前,我国工业所采用的工业辅助设计、工业流程控制、三维建模等软件产品均以国外软件产品为主,导致制造业对国外产品形成依赖,缺乏对关键工艺里程和基础数据的研发积累,技术空心化趋势明显。

    二是中小企业的智能化转型升级压力较大。以工业机器人为例,一台设备价格处在数十万至百万元不等,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成本回收。因此,凭借企业自有资金,无法支撑大规模的生产线智能化改造。

    三是“企业上云”难问题凸显。大数据时代下,各种结构化、半结构化、非结构化的海量数据应运而生,海量数据的安全管理问题随之而来,数据的集中储存增加了信息数据的风险,各行业之间相互设防,跨行业之间“信息孤岛”问题凸显,制约了“企业上云”进程。

    针对这些问题,有关专家建议,各地区亟需加强智能制造关键技术研发,鼓励地区龙头企业增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联动,针对国家提出的重点攻坚领域进行技术突破,逐步摆脱关键零部件、工业控制系统、高精密传感器等对于国外产品的进口依赖。同时,需要加强对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的推广应用,建立以工业大数据为基础的开放性服务平台,打破信息孤岛促进各行业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为企业制造、管理及模式创新提供有效服务。不仅如此,各地区还要积极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为中小企业的智能化改造升级提供保障。

当前页面由百度MIP提供加速,可能存在部分功能无法使用,如需访问原网页,请点击这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