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制造业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超40%
从历史沿袭看,重庆上一轮的智能制造产业以笔电项目为起点,近十年来持续发力。目前已经形成有笔电产业领跑,智能手机、智能穿戴、显示屏生产等多个领域竞相发展的格局,并在2017年开始,取代汽车产业,成为重庆工业经济的第一支柱。
具体来看,2017年,重庆电子制造业产值实现同比增长27.5%。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4.1%,对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达41.3%。
累计生产笔记本电脑6095万台,同比增长9.9%。显示器2420.4万台,同比增长10.7%。打印机1450.9万台,同比增长5.4%;手机2.58亿台,同比增长19.3%,集成电路4.3亿块,同比增长38.5%;液晶显示屏9128万片,同比增长131.2%;印制电路板2305.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5%。
同时,2017年,智能制造等新兴产品成为重庆外贸中的“新亮点”。2017年,全市出口智能穿戴设备达233.2万台,同比增长1.1倍;实现出口值15.7亿元,同比增长6.5倍。
事实上,重庆智能制造领域的持续发力,也推动了中欧班列(渝新欧)运力的增长。截至2018年1月31日,渝新欧累计开行1651班(去程1081班、回程570班);2018年1月共计开行78班(去程31班,回程47班),较去年同比增长66%。
除电子制造业外,汽车产业是重庆的另一个工业支柱,但近两年来,该产业增速出现一定的下滑。而如何利用通过汽车产业的智能化升级,推动该产业继续发展,是2018年重庆市工业经济能否进一步持续增长的关键。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注意到,重庆拟定的计划是,将在2018年重点发展汽车电子电控核心技术,加大车身电子企业的引进培育力度,补齐车载电子核心产品短板,加强技术支撑平台建设。
同时,依托重庆华数、重庆川崎、重庆广数、翰德高科等机器人重点企业,加大电子行业专用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弧焊机器人、地下管网机器人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力度,进一步提升装备、汽车、手机、家电、医疗器械等传统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智能产品,争取2018年工业产品的智能化率提升10%。
需要注意的是,智能制造不仅要强调制造环节的智能化,以加大投入,将智能化融入重庆工业的研发、生产、供应、销售、服务的制造全链条。
21世纪经济研究院分析师认为,在重庆市内部,未来有望形成两大智能制造的实施区域。
一是两江新区,其或将成为重庆市机器人产业的主阵地。目前,两江新区已引进机器人企业近30个,排名世界前五的机器人厂商已有四家落户此地。而根据计划,到2020年两江新区将实现年产工业机器人1.2万台、服务机器人及特种机器人2万台以上,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的年产值超过100亿元。
二是西永微电园,其或将成为重庆智能终端产业的主阵地。根据计划,西永微电园将积极引进高端研发机构,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和大数据协同创新中心,大量引入智能机器人、人工智能、“互联网+”、智能制造相关创新创业企业,培育催生一批“独角兽”企业。